——《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内蕴着历史主客体的辩证运动、社会有机体的时空扩展、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断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等辩证特质的总体性范畴。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从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现代化过程不仅是人类从传统社会逐渐跃升到现代社会的客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也是历史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能动性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既尊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了现代化的新动力、新路径,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与时代性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积极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正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得我们的现代化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走向美好未来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作为现代化领导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与主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实践的被动”到“认识的主动”再到“实践的主动”的历史过程,最终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样,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巨大潜能,是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能动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充分证明。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下,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有机体不断进行时间延伸和空间扩展的过程。同传统社会的稳定性与封闭性、西方社会的速变性与扩张性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上从始至终,实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在空间上横向扩展,实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历时性上实现了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根植“过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基本特征无不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之中,并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和精神。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立足“现在”,科学开展和推进各项现代化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