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历程与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一部分人富裕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奋斗。一、奠定基础: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21-1978)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为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贫穷问题创造了基本条件。(一)民族独立: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在工业化、殖民化的世界大潮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一段极为沉痛的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历程,人民长期处在无力改变的生存危机、生命危险、生活赤贫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人民命运,但均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摆脱普遍贫困状态创造了社会条件,为全面实现民族独立、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个历史过程是逐步展开的。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逐渐认清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础上,指出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1],提出解放工人、妇女,享受平等权利,号召工人、贫农共同奋斗。认清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对象等基本问题,是有效开展革命活动、实现深刻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人民经济社会权利的基本物质载体,通过在各根据地制定土地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基本上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2]50,使广大农民逐渐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极大地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打击日本侵略者,同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这一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常常把眼前的许多进步事情当作家常便饭,其实比起从前来,乃是改朝换代似的大变化。”[3]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主进步力量,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从1946年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到1947年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人民进行“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2]124,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深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的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最终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广泛平等、长期和平的社会条件,也为逐步解决贫穷和饥饿这两个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历史难题积累了物质条件。(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国家状态和极不安定的社会状态,为大规模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逐步发展,国内外环境趋于稳定,特别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几千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终结了封建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扫清了障碍。在此基础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处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各族人民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巨大飞跃,提高了贫穷落后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一,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党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