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级扶贫社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治理能力陕西省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辖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7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7万人。近年来,留坝县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来抓,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探索建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强化治理主体夯实治理基础,提升治理能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一、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科学设置运行机制留坝县创新依托村党支部成立扶贫社,内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益性服务队、互助资金协会。这个构架赋予了村党支部统筹管理农村生产、治理、服务、公益职能。(一)扶贫理事会负责牵头抓总理事会不直接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主要负责扶贫社内部的组织协调、土地山林等资源整合、组织管理发动群众。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扶贫社理事长,同时兼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担任监事长(第三方)。(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承接生产经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承担扶贫社的经济职能,股东主要是政府、村集体和村民。通过分属若干个专业生产队,具体承接上级各类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组织带领村民(以贫困户为主)发展生产、实现增收。生产经营类专业队向村集体上缴管理费,实现村集体积累增收目标。(三)公益性服务队做好公益服务各村根据需求建立不同的公益服务队,比如为有效管护自来水,成立自来水管护队;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成立电商服务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立文艺宣传服务队。公益服务队负责开展文化活动、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乡风建设等工作,所需费用通过县财政公益事业拨款向村民收取相应服务费用、从村集体积累中获得补助解决。(四)互助资金协会解决资金短缺难题互助资金协会解决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向群众发放低于银行利率的互助资金,贫困户申请互助资金,由县财政全额贴息。二、加强政策支持,增强扶贫社经济实力(一)解决原始资本金留坝县向每个扶贫社提供30万元原始资本金,成立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作为村扶贫社的集体会员。另外向各扶贫社提供30万元贷款额度(政府5%贴息),专门为扶贫社设置补助预借工程款,作为扶贫社经济活动流动资金。(二)推行项目代建制度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建设、生产类项目,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交由扶贫社实施,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各村探索社员推选工程队队长直接实施工程、整体外包工程等多种形式,扩展代建方式。截至2020年,全县75个扶贫社代建项目605个,获得了近1300万元的集体经济积累。(三)支持扶贫社提高经济实力县行业主管部门为扶贫社培训、培养各种专业技术员和财会人员,支持扶贫社拓宽经营范围,从农业产业、建筑工程、环境整治到资源开发管理,扶贫社都可以组织群众参与。近五年来,政府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全县75个扶贫社建设“四养一林一旅游”产业基地226个,基地设施设备确权为扶贫社的集体资产。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折算成虚拟股份,直接投入扶贫社产业,贫困户凭股权证长久享受分红。(四)明晰产权分配政府投入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5%的股份,村委会占股15%,村民占股70%,收益按政府、集体、个人股份分配。脱贫攻坚期间,政府不参与分红。留坝县支持扶贫社产业基地自主经营、招商引资、承包租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资产的效益。这种扶贫资产“社管、社用、群众受益”的制度,既保证了扶贫投入的保值增值,又确保了扶贫投入的益贫性,做到了让群众长期受益。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积累达9293万元,累计形成经营性资产2.1亿元。三、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一)科学确定主导产业结合县域实际,确立了“四养一林一旅游”,发展以土鸡、土猪、中蜂、代料食用菌为主的“四养”短线产业,培育以板栗、中药材种植等林下产业为主的“一林”中线产业和全域旅游长线产业,构建“长中短”结合的主导产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推行订单农业推行“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政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做特色品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跑市场、拿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