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三治一星四化谱新篇——山东省平原县创新“党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平原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878个自然村,总面积1047千米²,耕地104万亩,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万人。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增收缓慢、基层矛盾纠纷多发、村级民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平原县农村改革稳定发展。2017年以来,平原县坚持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系统谋划,多向发力,探索形成了“一星四化”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党建引领、产业带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2001年以来,平原县连续19年坚持星级化管理不动摇,以星定酬、以星定奖、以星定惩,分类抓实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和农村党员星级化管理,带动了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近年来,坚持以党的高质量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创新推进星级化管理,努力把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建成履行职责到位、管村治村有效、服务群众有力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创新村干部选任渠道。按照“优进、平让、庸下”的原则,通过公开遴选建立青年协会、保留退职干部待遇等措施,拓宽“入口”畅通“出口”,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全县45岁以下村级干部占比较2016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中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二是创新缋效考核办法。将“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五整治一规范”、培育乡风文明等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设立乡村治理突出贡献奖励资金,连续三年对173名支部书记进行了专项奖励,进一步激发干劲和活力。三是创新实施“百名头雁”工程。在全县筛选100个“头雁”村,积极培育打造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形成“头雁领飞群雁跟”的示范引领效应。二、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组织化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支部引领、入股分红、集体增收、风险共担”四项原则探索开展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经呈现出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形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独立生产经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5种模式,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95个,流转土地17.4万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直接带来了三大效应。一是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入社群众在保证土地分红收益的同时,外出打工还可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先后吸引中粮集团、首农集团及中农大、中农科等26家农业龙头企业、18家高校院所进驻平原发展,67名博士、硕士领衔的农业专家团队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三是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使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有了抓手服务群众有了实力,群众像石榴籽一样聚在了党组织周围。三、全面推行村事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坚持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县878个村全面推行“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将党员发展、脱贫攻坚、固定资产、集体资金使用等36项“三务三资”事项全部向群众面对面公开。报告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按照“一述、两问、三定、四评”的程序进行,将原来“一贴了之”的单向公开,变为“干群面对面”的双向互动交流。“一述”,就是村支部书记述职;“两问”,就是请群众提问、向群众问计,现场回答质询;“三定”,就是对征求到的问题和诉求,定责任人、定目标、定措施;“四评”,就是村支部书记自评,“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报告会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村民提出的问题,按照“村庄自行解决”“乡镇协调解决”“县级处理解决”三种类型,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阳光报告会7902场次,群众提出质询1.8万条,村干部当场答复1.4万条,事后答复3500条,县乡协调解决500条,98.5%的村民对给予的答复表示满意,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