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提要】历史自信是历史发展的持续积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来源之所。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可以发挥筑牢历史记忆、促进历史自觉、增强历史担当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定历史自信,在历史学习中肃清错误认知,在历史自觉中指导社会实践,在担当大任中增加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探索和奋斗中逐步形成了坚定的历史自信,这份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021年11月,习近平郑重提出,全党学习总结党史,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1]。他后来进一步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2022年1月,习近平再次强调:“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3]在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背景下,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蕴。高度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行动的底气,是推动伟大复兴梦实现的信心、勇气、力量和精神支撑,使中国共产党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赢得主动、在应对新的挑战中赢得胜利。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的根基和广泛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全体♘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百年奋斗史分别构成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底蕴。(一)历史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世界,全面、辩证、具体地解读历史,深入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动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揭示,在理解事物客观本质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实践斗争为全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并在世界得到广泛的运用发展,离不开自身结构的完善及其高于结构形式的内容的不断丰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克服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不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方法观察世界,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旧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准确把握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和实质内容,从客观事实中得出合乎逻辑的规律结论,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此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升华发展,以其科学的理论、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观点,在今日焕发着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认识、实践和发展过程。人们面对这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理论,由最初的质疑到半信半疑,再由少数人的学习理解到多数人的信仰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之中,奠定了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发展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聚焦发展问题,思考发展战略、推进发展建设,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团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不断完善国家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在解决贫困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为党的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渊源。(二)历史自信来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