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主题教育 林秘书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docxVIP专享VIP免费

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docx_第1页
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docx_第2页
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docx_第3页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平、和睦、和谐、和合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和合,“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宇宙初始状态是所谓“太极”,“太极生两仪”,于是有天地阴阳之分。阴阳是蕴藏在自然规律之中,推动宇宙万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的根本因素。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之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追求通过阴阳调和、协调发展而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当然,“和”并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毫无变化,而是在承认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良性的竞争互动、相反相成,不断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至和谐统一。北宋大儒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所蕴含的对立统一性的深刻认识。中国人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发展和秩序建构也要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因此,“和”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始终以“和”为价值目标和最高法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追求“人道”和“天道”的契合,是所谓“天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层面,强调“以和为贵、和衷共济”,追求“和合共生”的境界。当然,人类社会的不同个体、群体乃至民族、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诉求,实现“和”的前提首先是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客观存在在尊重差异、正视矛盾的基础上,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尽量弥合分歧、建立共识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国人从来不会以排斥、对抗、征服的态度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事物,也从来不会追求单一、静止、无差别、无竞争的和谐统一,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同”与“异”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和适度张力,为建设一个良性竞争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注入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中华文化“和”的智慧。世界和平、全球发展是中华文明的政治愿景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的热爱和追求,源远流长,有史为证。《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个故事所表达的就是,中国人对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的最高评价:化干戈为玉帛,止兵戎致和平。《左传》中也记载了一则中国古人对于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深刻认识——“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武”并不意味着征伐占领、耀武扬威,“武”的真精神是结束战争、迎来和平。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来坚定不移地热爱和追求和平,是因为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和平是国泰民安的基石,和平是发展繁荣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求和平、谋发展,是中华民族从自身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出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贡献给整个人类世界的政治愿景。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再到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前,在世界百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