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村民小组打通“神经末梢”——江西省铅山县“微单元”治理解难题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2178千米²,常住人口4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万人。现辖17个乡镇、1个服务中心、2个少数民族乡、162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近年来,铅山县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发现,造成各地效果参差不齐、时好时坏、有好有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基层的治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凡是党建强、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好的地方,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因此铅山县从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入手,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重心开展“微治理”,打通治理“神经末梢”,带动解决人居环境整治执行难、宣传发动难、长期坚持难等问题,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其他重点任务的协调推进。一、打通治理末梢,实现“一处美”到“处处美”铅山县改变原来以行政村为主的治理方式,将重心下沉一级,着重“微单元”治理建设,即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主体,搭建村组议事会,实现组织架构全覆盖,提升了治理的实效性,推动村庄“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一是积极引才,把议事会建起来。每个议事会设成员3?5名,采取上级推荐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议事会会长一般由“两委”干部或村民小组长担任,也可由议事会成员选举产生。将群众广泛认可,又热心关心家乡环境的党员、退伍军人、返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老村干部、致富能手等人选为议事会成员,解决了环境卫生整治“有人管事”的问题。二是制规立约,把议事会用起来。指导村组议事会建立《议事会章程》,规范定期议事、议事范围、议题的提出、表决机制、议事情况公开、议事会成员退出等制度。在此基础上,梳理制定村规民约,把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写进村规民约,并让约定“进村、上墙、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强化引领,把议事会管起来。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政治引领功能,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村党组织对村民小组全部工作的领导。对于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不符合条件的,则由两个及以上村民小组建立联合党小组或党支部。村民小组党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相关活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发挥好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延伸村党组织的触角和抓手。二、培育文明乡风,实现“外在美”到“内在美”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人”。铅山县在营造“人人爱环境、人人护环境”良好氛围的同时,着力培育良好乡风,通过弘扬家规家训、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村庄“外在美”到“内在美”。一是常态化弘扬家规家训。积极弘扬和传承优秀家规家训家风,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和教育功能努力营造“家风正、民风淳”的良好氛围。先后挖掘出河口费氏家规、葛仙山颜氏家规、欧阳家训、石塘镇祝氏家训、篁碧畲族乡雷氏族规等一批优秀家规家训,开展家风家规宣讲活动210余次,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文明新风二是制度化推进移风易俗。在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过程中,各行政村引导村组议事会针对本地传统和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接地气的规章制度,遏制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陋习,弘扬新风汪二镇枫林湾村村民小组将百年祠堂改为追思堂,指导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提出反对大操大办,推行举办追思会等文明礼仪形式,规定“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用餐不超过5桌,每桌不超过200元”,并设置红白事信息公开栏,引导村民自觉遵守。2018年以来,枫林湾村村民平均白事支出从7.5万元下降至0.7万元。三是组织化推广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治理需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坚持“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以村组议事会为主导,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组建志愿服务队,让各个群体都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中来,推动志愿服务在农村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各行政村成立志愿服务队341个,共有志愿者48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1万多个小时。通过集中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卫生清扫、日常监督、服务敬老院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三、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当前美”到“长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