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牢记“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精神传承和重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49年3月,在即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3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牢记“三个务必”,使人不禁追问,在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时,党的二十大为什么要将“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回溯党的历史,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务必”的提出开始寻找答案。在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国民党部署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经瓦解,加之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内部派系矛盾日益尖锐,可谓是大势已去。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经曙光在前,一个人们期盼已久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使广大革命干部在革命胜利之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避免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从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出发当天,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屡见不鲜,因而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训。熟知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背后,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洞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迎来全国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关键时刻,“两个务必”在全党发挥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时间拨回到现在,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经历了伟大变革,当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党需要继承“两个务必”这个“传家宝”,也需要赋予它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党要始终赢得人民的拥护、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意味着要有更高的政治要求。“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中国一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今天终于站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也肩负着全新的时代使命。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如何让我们这个有着9600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保持清醒和坚定,延续百年辉煌,是摆在全党面前的现实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而“三个务必”正是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共同展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高远境界和忧患意识,生动体现了党主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历史自信和善于总结历史规律的历史自觉。在全党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做到“三个务必”,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谦虚谨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统中国人勾勒出的智者形象,无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者。《易经》里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尚书》里有“满招损,谦受益”,《礼记》里有“谨于言而慎于行”,儒家有“中庸”的修身之道。谦虚谨慎既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