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逻辑意蕴提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反腐败理论和思路。这一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精髓的坚持和创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反腐败斗争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治理方略、基本保障、实施步骤等方面,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政治性、系统性、实践性、民族性、国际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凸显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逻辑意蕴,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就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党建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既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廉政建设道路。与此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和思路,指引反腐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推动反腐败斗争迈上新征程。研究和探讨建党百年视域下反腐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渊源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精髓的坚持和创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廉政观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并无专门论述廉政方面的文章,也没有明确提出“反腐败”这个概念,其廉政观点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马克思认为,腐败现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腐败的根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最丑恶的东西,正是这个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这就揭示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及国家官僚制度与腐败现象的产生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历史时期,腐败的产生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公共权力私有化提供了可能,使得某些掌握公权力者的私人占有欲得到膨胀,基于私有制配套的国家官僚制度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就表明,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其定位在建党之初就是明确的,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没有任何私利,这一点不容置疑,也容不得丝毫马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带有官僚主义弊病的国家”,“官僚主义的脓疮无疑是存在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必须同它作有效的斗争”,“……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因此,共产党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列宁认为,“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这就指明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反腐败建设的重要性。政治上的教养,即指思想政治素质高、品德修养高。一个人思想境界高,政治立场坚定,品格道德高尚,自律意识强,便能够以完全发自内心的、内化为信仰的精神力量为支撑,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