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体会文章】“五措并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可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我们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指示,努力破除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让乡村不仅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一、谋而后动,规划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培育良好乡风、涵养乡土情怀的重要抓手。要有整体规划,要在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县级层面要把实施乡风文明建设,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从培育和加强农村内在文化基础的视角出发,将基层治理的“政权治理”、“物质治理”手段与“德治”“法治”力量整合,牢牢抓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个“牛鼻子”,搞好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渠道充分激发农村内在文化动力,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资源、新要素、新活力,从而为新农村“塑根”,通过文化的治理培育良好的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让文明乡风内化于每一个农民心中。二、下沉力量,组织先“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组织。要使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快速高效的成果,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先“动”,一定要敢于亮身份、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做乡风文明的先锋、敢于做乡风文明的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性、决定性作用。把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和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结合起来,把良好乡风民俗的具体要求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层层落实责任,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攀比心理,树立正确人情交往观念。充分运用农村文化阵地这个平台,协同相关单位、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如:用唱、跳、说等形式多样的文娱节目、送书下乡等活动,持之以恒地对村民进行向上、向善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关爱“三留守”人员,激发村民内在动力,真正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达到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三、文明教育,村民先“进”要教育农民学礼知义,不仅要学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要学礼仪知识,使农民不仅会生产,而且会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为基层党员和农民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让村民实实在在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不仅能让“乡风”“民风”“文化生活”“庭院”美起来,而且能让村民自己富起来,更能让亲情乡情浓起来。要村民教育成为懂技术、会生产、会生活、会经营、知礼仪、懂感恩的新型农民。立足长远发展,坚持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提升出发,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均衡教育,营造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尚。四、“三观”引导,核心先“入”振兴乡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注重对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引导农村群众提高是非、美丑、荣耻的鉴别能力,将爱家、爱国、爱党的理念传播到每一位村民的心里。对于贫困村,要加快建设清洁整齐、感恩奋进、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团结和睦的文明村,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对于贫困群众,要激发其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越穷越光荣”、懒病缠身等痼疾,引导他们自力自强实现自己的梦想,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五、承接文化,经典先“传”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利用好已有的传统文化要素,保护开发并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提升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要开展好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