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我是在一个周末,来到新华书店,在书架上看到《梁家河》这本书,越看越上头,一口气读完了这部10余万字的书,读到有的地方热泪盈眶,十分感动。《梁家河》是一部记实性文学作品,记录了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插队,在这里度过七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第一部分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第二部分讲述他适应黄土高原原始的生活环境,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若渴,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第三部分讲述当年与习近平交往的农村发小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黄土高原闭塞荒凉,梁家河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诉苦、不抱怨,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凭着超常的坚韧和苦干精神,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苦难是习近平青春的底色,但也正是梁家河这七年的苦难生活让他从一名迷茫彷徨的少年,蜕变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村支部书记,进而转变为一名信仰坚定、脚踏实地的有为青年,成为其人生的一个重要启承点,我在心里也非常感谢梁家河给我们国家磨炼出了心怀国之大者的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心得体会:一是苦难成就伟大。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感悟,我们所经历的所有的苦难都不会白费,(到司法局工作以来,我跟着王来杰干了一年半,在办公室干了一年半,之后参加了教育整顿专班,参与了第十三届市委第一轮巡察工作。可以说这些工作都有它的难点和痛点,真是这些难点和痛点锻炼了工作的韧性),在我们成长进步过程中,我们所经受的苦难会成为前进的动力和迸发力量的源泉,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我们的民族也是如此,清朝末期闭关锁国,我们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经历过种种抗争和苦难,虽然这份苦难带给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伤痛,但也带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苦难的洗礼,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才能焕然一新,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遇到迷失时,遇到其他国家不公平的对待,这些苦难都能提醒我们,要不断强大自我。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如此,在梁家河及其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工作,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经历过那个年代最苦最难的日子,(对于习近平来说,梁家河最难忍、最恼人的是跳蚤。陕北人叫它“虼蚤”。习近平皮肤过敏,跳蚤叮咬后用手一挠,就肿起了红疙瘩,越挠越痒,痛苦不堪。石春阳当年和习近平一起劳动,从他挽起的裤腿下,看到过习近平身上被跳蚤、虱子叮咬过的疤痕——他的小腿上到处是被咬过后肿起的红疙瘩,有的刚刚结痂,有的痂被抓掉,往外渗着血水……梁家河人住得很原始。梁家河人住的是土窑洞。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工作也绝对是拼命三郎似的,每天加班到3点是常态,练就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一身本领。他曾经说的青年的时候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干,后来发现不行,就干到晚上12点睡大觉,我们的最高标准也难以达到他的最低标准。我们在以后工作中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挑战自我,磨炼意志,向他学习。二是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指南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章规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遵循,毛主席和习近平给我们深刻的做了典范,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身边,才会真正厚植“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实践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也是在那里入的党,党龄从那里黄土地算起,是真正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作为一名年轻干警,要学习青年习近平身上艰苦奋斗、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的坚毅品质,脚踏实地、坚定理想、情系百姓的为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