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庄“空心化”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就业、就医、就学环境持续改善,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不少村庄出现“人走房空”现象,农村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制约农村发展亟需引起重视并研究解决。一、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吸引力逐渐减弱。通过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部分偏远村庄自然条件依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物流体系不健全,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生活节奏慢、活力不足,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制约,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匮乏,就业岗位短缺,相较而言,城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机会以及生活居住环境更具吸引力,大多数“80后”“90后”新生代农村人口更愿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增加经济收入,取得稳定收入后,还会带动父母、妻儿举家搬迁到城镇,加快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二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宅基地是“祖宗留下来的”,落叶总要归根,保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因此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即使到城镇购买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的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或用来堆放农具、粮草等用。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认为住宅问题事关风水大事,不能随便乱动,更有部分农民遵奉“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或听信风水先生“宅大进财,路宽出官”的吉言,纷纷舍弃老宅旧屋到村庄外围或道路两旁寻求“风水宝地”,建设新房屋。三是村庄规划管理滞后。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或者规划过于笼统,房屋参差不齐且道路不通畅,很多闲置土地被浪费,成为垃圾坑、污水沟,影响人居环境,加之近年来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农村主干道相继进行了柏油硬化,村庄的商店、学校、幼儿园等多沿村内主干道或公路分散布置,而老村庄内公共设施缺乏,农民为了生活便利大都沿村内主干道或公路两侧新建住房,村庄“外新里旧、外实里虚”的空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新村建设虽然做了规划,但规划比较简单,对村庄功能分区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不周,不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向往,导致经济条件好的农民继续外迁四是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部分农民土地法制观念缺失,或因个人利益驱使,农村未批先建、超标准占地、占用耕地建房等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严重的耕地资源浪费。部分乡镇政府宅基地审批职能定位不够明确,政策执行不严肃,个别干部滥用职权,随意审批宅基地,导致许多农民建新房而未拆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宅,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形成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现象。二、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宜居水平。按照“片区先行、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思路,增加投入力度,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资源力量,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按照生态宜居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因地制宜做好户厕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果、蔬菜、畜禽和中药材等产业,积极开发“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农特产品,深入开展品牌创建行动,以品牌化建设带动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建设,探索农业众筹、农产品定制、农旅结合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村青壮年在农村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小规模与大群体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