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五卷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同事,同志们:大家好。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有深度,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认识、谈了体会,也谈了下一步的打算,听了以后很受启发。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也结合本次学习内容,从个人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权当抛砖引玉,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一、在学思践悟中叩问初心:我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深入学习了《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部分章节,以及总书记最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每一次学习,对我而言,都不是简单的理论重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叩问与思想洗礼。我时常在想,作为一家在能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时,我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什么?通过学习,我的答案越来越清晰:根基,就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将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产量、关注效益,这些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考卷上,题目已经变了。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八个字对我触动很大。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我们工作方向最精准地导航。这让我反思,我们*分公司,在“新”字上做得怎么样?我们的技术创新有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的管理模式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的路径依赖中?我们有没有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想法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学习中提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时间在井下遇到的一位年轻技术员。他刚毕业不久,对瓦斯治理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方案显得有些稚嫩。当时,我们是简单地否定他,还是鼓励他、帮助他去完善?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才不仅仅是引进来、用起来,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好、成就好。我们这些“关键少数”,有没有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年轻人的声音,去呵护他们创新的火花?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让有想法的人敢于尝试,让失败的探索也能得到宽容和尊重?这或许才是“人才保障”最生动的体现。同样,“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这些宏大叙事,落到我们企业,就是决策要更加透明、更加贴近一线,管理要更加规范、更加有章可循。我们不能满足于开几次职代会、搞几次意见征集,而是要思考如何让员工的呼声真正成为我们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不能满足于制度挂在墙上,而是要让每一项操作、每一次奖惩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法治保障,才能行稳致远。二、在战略重组中审视自身:我们个人的价值在哪里实现?本次学习传达了*集团关于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同志的讲话,对战略重组的重大意义做了深刻阐述。坦白说,每次听到“重组”“变革”这样的词,内心都会有些波澜。作为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人,我亲身经历了公司发展的风风雨雨,对这片土地、对身边的同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变革,必然会触及利益、打破常规,带来阵痛。*同志强调,要从战略、发展、实践三个层面深刻理解重组的意义。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也审视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在时代的洪流和集团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我们个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实现?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位置、待遇的变化?还是主动跳出舒适区,在大局中找准自己的新定位?我想,答案不言自明。真正的价值,在于融入大局、在于主动担当。集团战略重组,是基于更宏大的视野、更长远的考量做出的决策,旨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最终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这个过程中,“稳大局、强融合、开新局”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对我个人而言,“稳”字当头,首先是稳住自己的心神,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而不是观望者、评论者。其次,是要帮助大家稳住人心。员工有疑虑、有担心,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作为干部,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居高临下地宣讲大道理。而是要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和员工聊一聊,把集团的承诺、公司的考量,用最朴实的话讲清楚,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诉求。人心稳,队伍才能稳,安全和经营才有保障。“强融合”的核心是树牢“一盘棋”思想。这一点,知易行难。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边界、业务壁垒、文化差异,都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