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的思考与感悟近期,我有幸第一时间学习了于2025年8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作为一名在*单位工作的普通党员,初读《条例》全文,内心深受触动与鼓舞。这不仅是一部党内法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指南,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结合自身的岗位和经历,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与打算,愿在此与各位同志交流分享。一、深刻认识《条例》的里程碑意义首先,我谈谈对《条例》出台重大意义的认识。学习《条例》的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它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党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被视为党的“生命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拨乱反正中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再到新时代密集出台的关于高校、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系列的文件,犹如一块块基石,逐步搭建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宏伟大厦。而《条例》的审议通过,正是在这深厚基础上,将过往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基本原则通过党内最高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集大成式的升华。它共计14章xx条,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此拥有了最权威、最稳定的制度保障。其次,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制度治党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通过学习了解到,我们党内法规体系有一个“1+4”的基本框架,即以党章为根本,辅以党的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和监督保障法规四大板块。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要求散见于各类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虽然重要,但缺乏统一的、刚性的制度约束。《条例》作为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主干法规,精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仅仅依靠“强调”,而是依靠“法治”,完成了从“软要求”到“硬约束”的根本性转变。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触动,它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必须完成的“必答题”。最后,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应对时代挑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信息技术深刻改变舆论生态的时代。如何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凝聚共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坚定信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条例》明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要用其凝心铸魂,这为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廓清思想迷雾、站稳政治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所构建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我们应对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二、准确把握《条例》的实践要求在反复研读《条例》原文,并参与单位组织的专题学习后,我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深刻体会。我体会到,学习《条例》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必须深入其内涵,用心感悟其蕴含的实践智慧和为民情怀。我的第一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了“人情味”。《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目标是引导人、感召人、凝聚人、塑造人。这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之上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条例》提出的六种基本方式中,“关怀服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明确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让我联想到,在日常工作中,同事遇到困难时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远比空洞的道理更能温暖人心、更能凝聚力量。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引领的方式,充满了温度和力量,是《条例》精神最生动的体现。我的第二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技术活”。《条例》强调要守正创新,特别提到了要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