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四重维度提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两极分化不可避免,进而提出了未来新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新的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确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团结带领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需要从理论基础、价值立场、历史进程和实践路径维度出发,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实现逻辑,从而在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理论维度: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在那里,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逐步消除,每个人的才能和力量都能够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有“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从而使人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但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并不会自发走向共同富裕,未来新社会之所以能实现共同富裕,最关键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为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发展时,尽管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同时,他们又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造成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成为不可避免,进而导致资本家财富的无限扩张与无产阶级极度贫困的社会两极分化。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形成了资本与劳动的紧张对立,整个社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撕下了资本主义所谓自由、平等的虚伪面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将来建立的美好新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应是私人占有,而是归全社会拥有,劳动产品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使劳动者最终摆脱物的奴役而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正是这一质的区别,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中国成为现实的可能。第一,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通过构建合理的生产关系,既可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克服其与生产资料私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