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全面把握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应紧扣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新课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学理上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思想方位、价值根基与实践要求,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守正创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沃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守正”语出《史記》,即“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汉书·刘向传》云:“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守正”是对正道的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将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践履的“守正”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上升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看,“正”指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存在、发展的规律,“守正”就是坚持实践第一,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事物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科学把握事物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创新”语出南北朝时期魏收所著的《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是指国家治理制度的改革与新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创新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遵循规律、超越现实,并在此基础上产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成果和创造性实践成果。哲学意义上的守正与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不能偏废、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走上死路;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路径与目标,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的思想方位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始终展现着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原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实际”“实事”“实践”,体现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和遵循,契合坚守正道、不忘初心的“守正”要求;强调“求是”“发展真理”,体现对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契合打破壁垒藩篱、把握历史主动的“创新”要求。可以说,党的思想路线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并始终贯穿着守正创新的思想精髓。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践中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更是我们的事业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由辉煌走向新的辉煌的重要保证。守正创新的价值根基为谁守正创新?依靠谁守正创新?检验守正创新成效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关涉守正创新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提供了守正创新的基本价值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