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讲话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迫切需要做好舆论引导和稳定预期的工作。一、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三五”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宽广视野、强化战略思维,深入分析大的形势和背景,找准自身的坐标和定位。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四个全面”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背景对国家未来改革方向、发展道路的系统思考,又是其对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总体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引进、借鉴和创新西方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西方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的涌入,激起了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和震荡。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开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深化理论研究阐释,讲清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反映我国发展现实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南,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引导社会情绪,增进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智慧。要创作更好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增强全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力量,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二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当前,思想文化渗透大都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势头不断加剧,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不时出现,敏感节点“杂音”“噪音”增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它们信息量大、即时互动、无界无域、传播迅速。其双刃剑的“正锋”,虽释放正能量的作用正在加大,但其“反锋”的破坏性仍在持续发酵,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强起来”,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一刻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党委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不强,应付了事或流于形式,对履行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认识不够到位,少数领导同志应对负面舆情的能力不够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往往被忽视、被淡化,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二、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握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