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我国城镇化正在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阐释背景,引出话题】只有密切关注、有效破解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提出中心论点】然而现实中,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提出分论点】一些地方房价偏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凸显;一些地方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较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工市民化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借机搞房地产开发的倾向,盲目追求城镇规模,“摊大饼”式扩张...........【举例说明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写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拦路虎”“火焰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才能真正看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真意。【分析得出结论】以富民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促进产业和小城镇融合这一正确方向。【提出分论点】以人为本重在富民,产业发展是富民的不二途径,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阐释必要性】小城镇往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中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以产业和小城镇融合为着力点,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迁移带来的成本,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同时,也有利于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展开论证】进而实现居民就业、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局面。【得出结论】以利民为第一要务,加强制度机制创新。【提出分论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和城镇化成果。【进一步阐释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城镇化中的诸多“陷阱”,使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到“人的城镇化”轨道上来。从深层次看,城镇化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特别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如果城乡之间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由于制度原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等,那么,新型城镇化就不可能有效推进。【假设论证】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着力解决相关制度问题,解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问题。通过改革破除制度障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得出结论】以安民为第一要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分论点】城镇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为本,简而言之就是让人心安。【进一步解释】由于传统城镇化以物为本,强调大、新、洋而忽视空间生态优化,因此导致了“城市病”、城市新居民“水土不服”等诸多弊端。【展开论证】城镇要吸引人的聚集、满足人的需要,就要有相应、相对足够的公共产品供给。一个优质的城镇平台,不仅要有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道,还要有净化、绿化和亮化,以及同步产生的由市场供给的第三产业,同时不能忽视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安全等公共设施,不能忽视高楼背后的背街小巷、地下排水与污水处理....【提出措施】总之,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人的城镇化,这既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也是人民群众的夙愿。只有做到让人人都能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才能让城市因人更具活力、人因城市更加幸福。【总结全文,回扣观点】137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