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我国县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现状我国县级各医院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按照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院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虽然体系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有所相似,大致包含了应急预案的制定、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能力、应急队伍及专家库建设情况、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能力、演练与培训、信息交流与发布、协调机制、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基本按照“五位一体”进行着院内的应急体系布局。从应急组织体系来看,我国少数县级医院专门设立了应急部门或科室,大部分是依靠现有其他科室进行应急工作,但二级以上医院均与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协作关系,可以开展联防联动应急工作。从应急制度体系来看,我国县级医院目前均编制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至少针对一类突发事件制定了卫生应急预案和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从应急运行体系来看,我国县级医院都基本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大部分医院也可以与当地县疾控中心共享异常监测信息,还可以向其他县级医院进行汇报和寻求技术帮助。从应急评价体系来看,我国尚缺乏相对普遍认可的县级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标准和方法。从应急保障体系来看,我国县级医院目前基本配备了救护车和必要的应急防护用具。(2)我国县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级地区医疗机构的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进展缓慢,实际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县级医院难以有很强的应急能力去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表现在:应急组织较难发挥作用。在应急状态下,我国县级很多医院都是安排医院内相关科室执行应急工作,这样不仅会使医院的应急能力大大降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难以进行有力而及时的应急反应以及有效地应对。专业人才不足。我国县级医院的应急人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应急专业人员缺乏,不足以支撑卫生应急工作的开展。二是应急队伍人员专业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我国目前各地的应急物资储备量是不均衡的,发达区域相对来说物资储备量更为充足,落后地区的县级医院大部分尚未达到国家的卫生应急物质储备标准,其所拥有的物资储备不足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演练质量不高,仍有一部分落后地区的县级医院未能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3)完善我国县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对策借鉴本研究所产生的评价指标的内涵,结合多年来我国在应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经验,提出一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主要对策包括: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建立突发事件领导指挥小组与第一负责人,在应急期间全面管理医院的资源调配,执行监督功能。确定领导指挥小组的职责,并保证小组的每个人均接受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领导指挥小组应加强与其他部门或科室的沟通,畅通院内的信息,此外,县级医院还应该加强与该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应急领导指挥小组应有一个固定的地点开展现场办公,保证获得信息后可以快速商讨,共同决策,快速实施。完善卫生应急投入机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地方政府机构要帮助县级医院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水平,做好应急专项资金支持,改善县级医院的应急设备;县级医院应当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准备制度以及物资调用制度,建立应急物资目录,与卫生行政部门及供应商保持联系,合理购置应急物资,随时做好相关调度准备。加强应急人才建设,县级医院应科学布局现有在职的应急人才,按照能力进行应急工作的分配。为应急人员配备相关的设备和应急装备。同时,挖掘应急可支援人员,包括退休人员的召回,临时或志愿人员的培训与认证等。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医院人员提供食物、水和生活空间制定应急计划,做好医院工作人员的轮班制度,休息调整,保证一线人员的身心健康。处理与临时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