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工回流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激活“雁归经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要从完善基础设施促保障制度健全、深化改革促要素合理流动、加强政策支持促乡村振兴资源集聚等方面优化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农民工;回流;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2]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区间产业转移、城镇化建设步伐放缓,城市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增长速度放缓,农民工回流成为“常态”。此外,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工返乡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来看,近年来农民工人数的增长陷入停滞,2010年以前外出农民工数量一直占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从2010年起,本地农民工数量增长率开始超过外出务工农民,2018年农民工总量增速不足1%,创下2009年以来历史新低。从增速上来看,2011年起,外出务工农民增速就开始放缓,2010年增速为5.22%,2016年为1.44%,2019—2021年平均增速约为0.30%。[3]尽管每年仍然有大量新增农村劳动力加入农民工行列,但总体而言,农民工增速在下降,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正在改变。[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为我们指明了奋进前行的方向。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而农民工作为土生土长的对农村有深感情的重要♘人才资本,其返乡创业可以为“空心化”“老龄化”的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调动和激发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意愿,发展“雁归经济”,既能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思路,又能解决当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一、农民工回流的必然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回流成为必然趋势,农民工就业正经历从发达地区向家乡回流的区域再配置。农民工持续回流不是发达地区就业需求下降所致,而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举家城镇化成本高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解释这一现象。(一)农民工回流的理论解释作为与外部社会的一种有序互动因素,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可以用“推拉理论”、托达罗模型解释。1.“推拉理论”的解释。根据“推拉理论”的解释,农民工进城的“推力”在于,相较于农村,城市有较高水平的工资、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一种“拉力”,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5]30农民工回流同样可以用“推拉理论”来解释,城市的“推力”在于: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减少降低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意愿;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福利[6],农民工难以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社会融入度较低、生活幸福感不强。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本地就业机会增多,对农民工形成一种“拉力”,农民工回流成为一种“常态”。2.托达罗模型的解释。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取决于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有力推动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