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历程〔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渐行渐近;从“中国式现代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协同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日趋完善从“大三步”到“小三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愈加清晰具体。〔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历史演进;中国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一、中国梦渐行渐近: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邓小平同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理性思考。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联系起来,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确定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2〕。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而且是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的。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构想更加完整与具体。1984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还阐明了什么是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3〕161-16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邓小平同志又逐步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的“小康社会”为中国人民勾勒了美好的未来愿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四大倡导党员干部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21世纪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的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542-543。以上这“六个更加”,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总体描述。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强调要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5〕。全会还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6〕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中的第一个“一百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全面小康”,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不仅要看平均数,而且要看大多数,还要看关键少数,如老区、牧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