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昨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江教授和尚教授的精彩报告,各外科系统科室也进行了深入的汇报与交流,院内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给出了中肯的点评。可以说,昨天的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把脉问诊”,今天的会议,则更是一场凝聚共识、部署任务的“攻坚动员”。这次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直面问题、找准差距,厘清思路、明确路径,动员全院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推进我院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下面,我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大家的讨论,讲几点意见。一、认清形势,在深刻自省中坚定发展自信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全院上下在专科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外科系统各科室,在临床业务、技术引进、服务模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少亮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然而,肯定成绩不是为了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昨天一整天的“头脑风暴”,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江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与数字化围术期管理的报告,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外科管理的新范式;尚教授关于“专科-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建设方法论。两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如明镜高悬,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专科建设,特别是优势专科的“优势”二字,成色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特色优势的“辨识度”不高。作为一家中医院,我们的“中”字招牌是否足够响亮?在外科领域,老院长裴教授提到,中医药在加速康复外科,特别是在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等方面大有可为。但反观我们自身,有多少科室真正将中医药的干预措施系统化、规范化、方案化,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床路径?我们的中医特色疗法,是仅仅作为点缀,还是已经深度融入了诊疗核心流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部分科室甚至存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本末倒置现象,丢掉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二,创新驱动的“引擎”动力不足。执行院长常静玲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硬件的不足是制约,但科研和人才的短板是软实力上的“硬伤”。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医疗行业。裴教授也特别强调要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我们是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我们的临床数据,是沉睡的资产还是被激活的宝库?在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辅助诊疗方面,我们的探索和应用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中西医结合的“结合”,也多停留在物理拼凑层面,缺乏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第三,人才队伍的“雁阵”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专科,必然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的人才队伍。我们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但中青年骨干力量是否已经成长起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满足于日常工作的“输血式”补充,还是着眼于未来的“造血式”培育?“内培”与“外引”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薪火相传和长远发展。第四,运营管理的“精细度”亟待提升。昨天的会议上,运管部、人事部、科研部等职能科室的点评,揭示了我们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的诸多盲区。成本效益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闭环管理、患者满意度的系统性提升、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这些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要素,我们是否做到了精细、精准、精致?科室的发展规划,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还是已经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可追踪的具体行动计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和懈怠。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既要看到差距,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更要从差距中看到潜力,从压力中激发动力,坚定我们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二、锚定方向,以系统思维擘画专科建设新蓝图方向明,则步履坚。推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坚持系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