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随着涉藏地区经济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开始极大地冲击传统畜牧业。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通过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放牧观念,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畜牧业作为青海涉藏地区牧民群众主要的生活方式,关乎涉藏地区经济发展。在城镇化的影响下,牧区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草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青海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态畜牧业产业合作社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逐年增加,有效解决了涉藏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脱贫攻坚,对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作用。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近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藏地区全面落实“一优两高”战略和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各项决策部署,依托丰富的绿色和有机畜牧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牦牛、藏系羊产业及畜牧业加工产业,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特色产业青海省根据不同区域和自然条件的特点,把每个区域优势资源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划分为牦牛养殖、白藏羊、牦牛乳生产和畜牧产品深加工等发展区域,先后发展成标准化、规模化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模式”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岗龙模式”等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典型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发展。为了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牧民集体承办各类合作社,通过科学养殖和高效养殖的理念,拓展第一、第二产业,解决畜牧业劳动力“内卷化”,同时开展牛羊品种改良等方式,青海涉藏地区牛羊存栏量大幅增加。据调查显示,2021年12月,青海省牛羊存栏数量总额高达2028.35万头(只),比2020年增长1.6%。其中,全省牦牛(含黄牛)存栏数量642.4万头,同比下降1.5%,2021年全年牦牛累计出栏数量200.29万头,同比增长6%,牛肉产量21.25万吨,同比增长10.5%,牛奶产量35.39万吨,下降3.3%,2021年青海省牦牛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及生产过程基本保持平稳。2021年12月,青海省藏系羊存栏数量高达1385.95万头,同比增长3.2%,2021年全年藏系羊累计出栏数量672.72万头,下降13%,羊肉产量12.32万吨,下降7.5%。2021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为了牲畜接羔育幼和防灾保畜工作,先后储备饲草和饲料总共17.09万吨。截至2021年12月底,海北州通过科学养殖方法,一年产牛羊仔畜数量高达156.98万只(头),育活牛羊仔畜数量达到152.05万只(头),牛羊仔畜成活率达到96.85%。其中,藏系羊羔羊产量为153.87万只,育活149.06万只,成活率达96.87%。牦牛犊牛产量为8.23万头,育活犊牛7.75万头,成活率达94.16%。牦牛出栏数量为3.97万头,出栏率为6.23%,藏系羊出栏数量为17.11万只,出栏率为7.8%。2021年12月底,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存栏量108.94萬头,其中,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21处、肉牛养殖基地4处、优良牦牛种畜基地7处、犏牛繁育基地3处,规模达11.47万头。藏系羊存栏量13.24万只,建成藏羊养殖基地36处、规模达4.35万只,畜牧业特色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青海涉藏地区各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及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逐年增加牦牛及藏系羊有机畜牧数量。特别是在青海涉藏地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传统畜牧逐渐向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优化畜牧结构,推动畜牧业产业增产增收受传统文化影响,青海涉藏地区长期处于传统放牧为主的畜牧业文化带。传统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这对新时代畜牧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发展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以及优化和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青海省各级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兼顾发展、扬长避短、分类推进”思路,构建牧区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农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牦牛产业三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