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科学内涵法律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其与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休戚相关,因此法治必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科学地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明确地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清楚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特作如下解读。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原则是“三者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下简称“三者统一”)是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三者统一”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晶。“三者统一”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高度凝练,合理借鉴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深刻总结了西方国家实施法治的正反面的经验教训,通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而提出来的。“三者统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又逐步将这一总原则强化和完善。“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几乎都有一个治国方略,并同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原则。”[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总原则,如儒家的“德治”与“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墨家的“人治”和“兼爱”;法家的“以法治国”和“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经过历史的检验,法家倡导的治国方略与原则是契合时局的,历经商鞅变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治理实践,秦国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由弱变强,终于实现了一统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帝国,不能否认这些丰功伟绩与法家的治国方略和原则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在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之后,大多施行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法治”。应该说“三权分立”,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政治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资本主义政权的巩固,“三权分立”则演变为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勾心斗角的工具,出现了各种丑剧与闹剧,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们只能够经由不断的努力而使这些价值彼此调适,但是却无力创造出一整套全新的价值。”[2]在当今世界,采取何种治国方略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长期的实践证明“依法治国”是与中国国情相契合的,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原则是“三者统一”。1.1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三者统一”的前提。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从三个方面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首先是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证。其次是人力资源保证。党管人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能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奠定了群众基础。最后是物质保证。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当前我国GDP稳居世界第二,国富民强,为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现实的选择,也是历经中国近代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1.2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这在我国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一般而言有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和谈判民主等。其中,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主要形式。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6年6月通过的《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总论》强调,应采取多种形式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使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使社会主义民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1.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依法治国”就已经写进了党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