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十三五”时期,全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但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距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促进全民健身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和健康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和健康XX、体育强省建设,深入实施XX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加快实施群众体育五大工程、十三项行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健身组织活力充分彰显,赛事活动全域化推进,科学健身服务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100万人。二、主要任务(三)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完善行动。着力完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各市(州)实施本级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公共游泳馆、一个体育公“五个一”工程。各县♘(市、区)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并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推广在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配建智能健身器材。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到2025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健身步道、乡镇♘(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社区足球场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居住区健身场地设施配套提升行动。根据人口规模、居住区和社区建设情况,完善群众举步可就、便捷多元的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要因地制宜配建标准或非标准健身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行动。各地要积极推进体育公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采取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等模式,解决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难问题。利用公♘绿地、河湖沿岸、滩地、旧厂房、仓库、桥下空间等可利用土地资源,新建或改扩建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到2025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73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5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增效行动。完善财政补助政策,每年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项目200个以上。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强开放使用评估督导,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不断提升场馆使用效益。推动川渝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共建共享。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后,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大运会场馆向社会开放服务。(四)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构建行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年均组织县级以上赛事活动7000场(次)以上。省级定期举办省运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川籍农民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州)定期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并打造5种以上不同类型、符合当地实际的群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