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2025年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警示教育片,片中的人和事,很多就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甚至是我们身边,教训惨痛、令人警醒。当前,我们学校正处在爬坡过坎、蓄力跃升的关键发展时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全校上下能否凝聚起一股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越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越是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我们越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下面,我结合学校实际和近期的一些思考,讲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保持警醒,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性与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刀枪入库。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存量尚未清底,增量仍在发生。在教育领域,象牙塔也并非净土,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其表现形式和手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从招生录取、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到科研经费管理、学术资源分配,都出现过腐败案件。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和学术权力,大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败坏了师德师风,更侵蚀了党的执政根基,污染了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例如,近期通报的一些教育系统违纪案例,有的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动歪脑筋,虚报冒领、中饱私囊;有的在基建项目中甘于被“围猎”,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还有的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定中优亲厚友、收受好处。这些案件警示我们,高校的廉政风险不容小觑,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我们省内部分高校的情况来看,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以来,就有兄弟院校因违纪违法问题立案xx起,对xx人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这些案件的涉案人员,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同事、同行,曾经也是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但因为理想信念滑坡、纪法意识淡薄,最终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惨痛教训,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的“活教材”。我们必须深刻汲取这些“身边事”的教训,用“身边案”警醒“身边人”,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结合我们学校自身来看,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我们通过开展廉洁文化月、主题党课、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营造崇廉尚洁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纪委也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完全根除,一些廉政风险点依然存在。比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还不够严格;个别干部“一岗双责”意识不强,对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紧、不实;极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松弛,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和特权思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可能积小成大、由风及腐,最终给学校事业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同志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中层干部,都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决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必须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把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二、以案为鉴,深刻剖析,准确把握高校廉政风险的内在规律与突出表现案例是最好的清醒剂。刚才警示教育片中的案例,以及我们通报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材料。深入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