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X市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金属镁作为新型轻量化材料,因在3C、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世界各国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下,镁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也备受重视,现全球范围内需求旺盛。为推动我市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惠德存带队于5月上旬,赴榆阳、府谷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现状及优势榆林发展金属镁产业已逾20年,凭借区位优势奠定了市场地位,原镁产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全球第一,赢得“世界镁业在中国,中国镁业看榆林”的赞誉。20XX年,全市金属镁生产企业48户,原镁产量56.11万吨,约占全国的62.3%、全球的51%,生产镁压铸件122万件、镁合金1.4万吨,镁板材934吨,连同上游的兰炭、硅铁产业共实现产值约38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当前,金属镁价格从年初每吨XX万元上涨到XX万元,市场态势趋于向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打造集研发设计、检测检验、生产为一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榆林发展金属镁优势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循环产业优势。榆林煤-电-兰炭-硅铁-金属镁-镁合金-镁压铸等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使得金属镁产业要素保障齐全、成本低廉,得以快速发展。二是成本优势。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硅铁资源,特别是用兰炭副产荒煤气作为燃料生产原镁,加上与山西白云石产区所形成的“煤炭—白云石双重物流”,使金属镁冶炼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1吨金属镁比同行业的其他地区成本低3000元左右,提振了市场竞争力,并依此占据了大部分原镁市场份额。二、存在问题一是冶炼工艺落后。原镁冶炼企业多采用皮江法横罐冶炼工艺,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条件差,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当地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探索竖罐项目,但存在品控不稳定,还原罐成本过高,价格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尚未大规模应用推广。以炭化炉作为配气工段曾是镁冶炼的发展优势,现在却成为其发展瓶颈。镁冶炼近年欲通过单行产业标准与兰炭划分界限的方式自救,但需在政策标准和技术标准方面做大量论证工作。二是产业链条短。镁产业依然停留在原镁销售阶段,作为镁深加工的镁合金材料生产能力不足。目前全市只有神木东风、府谷金川鸿泰、绥德臻梦等少部分企业生产延伸产品,其余企业还是以原镁冶炼为主。府谷金川鸿泰镁产品主要以压铸件为主,主产品为自行车轮毂、安全帽,其产品附加值不高,不能展现镁材料作为“21世纪绿色结构材料”的价值。生产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镁合金、挤压材、压铸件和连铸连轧板材等产品在我市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三是市场话语权不足。单户镁企业生产能力小,垫资能力差,镁产品主要通过中间贸易商进行销售,定价权掌握在贸易商手里。镁锭纯度不一,有害杂质元素种类多且含量波动大,只有少量能达到国标Mg9995B(3N5B),造成下游产品性能、质量的不稳定,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同时,多数企业产品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没有定价权。四是清洁生产压力大。废水、废气和镁渣是制约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量的镁渣将是原镁冶炼面临的首要问题。现有的镁渣处理厂基本已经填埋完成,建设标准填埋场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痛点。根据新固废法要求镁渣作为二类固废不能直接用于充填和回填利用,简单的制作景观砖、铺路也将不可行,急待环保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或出台无害化处理标准。三、意见建议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加大政策扶持。按照“支持整合重组初级产业、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研发,优化发展高端产业”的总体思路,全面规划布局榆林镁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制定支持镁铝在建、新建项目补贴政策,落实好产业奖励、税费减免政策。设立镁铝产业基金,支持镁铝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建立金属镁配套制气工段标准体系,并争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避免在当前环保形势下关停淘汰。落实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健全研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