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为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落实产业“到乡到村带户”政策,持续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马铃薯、草牧、蔬菜全产业链体系,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人代会和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某某市某某区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紧盯农民收入只增不降和村集体经济积累扩量“两个重点”,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助力优势特色三年倍增计划落地见效,大幅度增加农民产业收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契机,聚集资金和力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下功夫解决“杂而没特”“种碰碰田”等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要立足马铃薯产业,不断扩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产业链延伸,草牧产业为主的草食畜比例逐年提高,到2026年各村培育出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倍增。二、目前现状全镇现有确权耕地13.18万亩,其中2019年退耕还林0.2万亩,实际耕地12.98万亩,2021年种植马铃薯5.5万亩、蔬菜0.6万亩、玉米3万亩,三者种植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12.98万亩的70.1%;截止2021年底,全镇各类畜禽饲养量为53.0809万头只、出栏25.704万头只羽。其中羊饲养量2.2万只(存栏1.15万只、出栏1.05万只);牛饲养量0.0594万头(存栏0.056万头、出栏0.0034万头);猪饲养量6.2715万头(存栏3.8215万头、出栏2.45万头);鸡饲养量44.5万羽(存栏22.33万羽、出栏22.17万羽);蛋产量3796.1吨;奶产量18吨(存栏奶牛7头);全镇共有劳动力8826人,截止2021年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4.08万亩,流转率31.43%。2021年,全镇农民可支配收入为11302元,其中产业收入为3580元、占比31.7%。三、目标任务以甘肃定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园区、园区抓龙头、龙头抓链条、链条抓聚集”的发展思路,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建成产业大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倍增。确保到2026年,全镇15个行政村均培育出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且产业种植面积占比、群众产业收入占比、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例及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比例均达到50%以上。(一)稳定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坚持把“马铃薯、蔬菜、草牧”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实际,保持定力,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区分各村社条件差异和产业实际。马铃薯产业按照“扛大梁、当主角、作示范、走前列”的目标定位,推动建设“连村成片”马铃薯标准化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按照“一川两线三流域”的空间布局,全镇建立一个2万亩以上的黑色全膜马铃薯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0.85万亩。(核心重点是:小岔口村0.3万亩,太平村0.4万亩,大花岔流域0.3万亩),南川、将台、东风、御风、三湾、山林、张沟、大湾、窎沟、罗川、紫云等村不少于1000亩,每个行政村要按照“把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培育成种养大户”的要求,培育引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马铃薯标准化、模式化种植示范区,带动年度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以上。草牧产业要大力推进饲草玉米、燕麦种植,积极与龙头企业联系对接开展示范区创建,确保建立优质饲草玉米基地不少于4个,示范面积0.6万亩以上,其中,建立大岔、花岔流域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0.2万亩(核心重点是:大岔村500亩,花岔村1000亩,小岔口村500亩);建立东风紫云流域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0.2万亩(核心重点是:东风村1000亩,紫云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