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看“两个相结合”的思想意义提要: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如此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成功结合,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包括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也包括同中国历史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发展历程的高度上,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相结合”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阶段与特点的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分析和探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个相结合”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线索,以期增进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基础如果从救亡图存的外在压力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会更多地注意到作为旧思想的传统文化与作为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剧烈的冲突。然而,如果我们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洞见。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解释学学派认为,任何理解都必须依赖于“前见”或“前理解”,也就是已然接受与熟悉的东西。伽达默尔指出:“决不可能存在摆脱一切前见的理解,尽管我们的认识意愿必然总是力图避开我们前见的轨迹。”“前见”是理解活动前提与基础,贯穿于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之中。离开“前见”,也就不可能有对新思想、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而“前见”主要即来自于传统文化。因此,本土文化传统在一个民族接受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在场,不曾缺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与桥梁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完全抛弃固有文化传统,我们将完全不能理解一种新思想。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从为中国人所完全陌生到熟悉、再到自觉选择与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尽管传统中国自1840年就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但这种变化远未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底层,更未从根本上动摇文化传统的根基。当时的知识分子虽然不少已有过海外求学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文化运动,甚至更晚。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反对旧文化相号召,历来被认为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色,不过当时那些思想健将其实都有着深的传统文化根基与底蕴,反传统文化的主体恰恰是那些从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就此而言,新文化运动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次自我批判与自我净化。正是在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获得了广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