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局长围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研讨发言材料同志们:形式主义,犹如无形的“枷锁”,长期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关乎着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关乎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接下来,我将围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与大家深入探讨。一、追根溯源,洞察形式主义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病灶”(一)会议文件“泛滥成灾”。一是会议冗长繁杂,效率低下。“层层开会、层层传达”成了常态,许多会议缺乏实质性内容,领导讲话长篇大论,多是重复上级文件精神,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举措。而且会议时间安排不合理,常常占用基层干部大量的工作时间,导致他们无暇顾及田间地头的实际事务。比如,为了传达一个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文件,从市里到县里,再到乡镇,层层召开会议,每个会议都要耗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等基层干部回到工作岗位,黄花菜都凉了,推广工作的最佳时机也错过了。二是文件数量众多,质量堪忧。“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部门为了显示对工作的重视,不管文件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股脑儿地往下发,导致基层干部被文件“淹没”。有的文件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没有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基层干部看了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如何落实。据不完全统计,基层干部每周收到的各类文件多达数十份,其中相当一部分文件对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二)督查检查“走马观花”。一是督查检查过于频繁,加重基层负担。各类督查检查名目繁多,一个接着一个,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今天是安全生产检查,明天是环保督查,后天又是扶贫工作考核,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准备迎检材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开展工作。而且有些督查检查缺乏统筹协调,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重复检查,让基层苦不堪言。比如,在一个月内,同一个乡镇可能会迎来来自不同部门的四五次检查,每次检查都需要准备不同的材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督查检查流于形式,注重“留痕”。一些督查检查人员只注重看材料、看台账,不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只要材料齐全、台账规范,就认为工作做得好,反之则认为工作不到位。这就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应付检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材料、补台账上,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开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材料出政绩”的怪现象,只要材料做得漂亮,工作就可以得到肯定,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工作落实“浮于表面”。一是决策脱离实际,缺乏调研。一些领导干部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没有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真实需求,仅凭主观臆断做出决策,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在推广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盲目下达种植任务,结果农民种下去后产量极低,不仅没有增加收入,反而造成了损失。二是工作执行不力,敷衍了事。一些基层干部在执行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时,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存在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认真落实,导致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佳。比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有些村干部只是简单地组织村民打扫一下卫生,拍几张照片应付检查,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环境问题很快就反弹回原状。二、把握核心,领会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要义”(一)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能够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会议、文件和督查检查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当基层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所困扰,他们就能更加专注于农业生产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等工作,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一来,基层干部的工作成就感会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减负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一种关爱和信任。当上级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束缚,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