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会文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路径与指向—以融媒体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为例提要: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的交互发展,以用户视野为导向、以服务思维为核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融媒体”时代正迅速来临。与此同时,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正呈现出三大现实特征:更丰富的媒介与更灵活的传播方式,更多样的需求层次与更个性化的思想情感,更艰巨严峻的挑战形势与更鲜明的价值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着深♘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底蕴,正可从回应问题诉求、坚持目标引领、契合结果印证三个维度不断强化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径与价值旨归。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路径方法与价值指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意识形态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层次丰富,内涵深刻。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也理应在该思想的指引下,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各方面需求出发,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都凝聚着全人类普遍性的真理与共识,也都必然蕴含着各国各民族发展的现实底蕴,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现实性指导意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群众观和智慧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传承着人类文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源头中,一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页。。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为了探寻共产主义发展之路的自觉选择,理应遵循人民群众的视角喜好与心理认同。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论断,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深远的理论基础。(二)毛泽东群众路线和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各项事业中,从实践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求知与探索,凝聚成各项事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群众路线。“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这也为我们今天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镜鉴与价值参照,为推进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在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当时宣传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有这样的定义:“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此后,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结合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背景,对毛泽东的群众观、宣传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扬:“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在宣传工作中解释政策,在解释政策中凝聚民心;同时要结合社会实际与群众的主体意愿、切身利益,敏锐寻求党的政策与群众利益的最佳契合点,让宣传与思想工作见诸实效。(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