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观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发挥着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有必要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百年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迁与发展,为新时代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奋斗目标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百年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变迁总的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团结、吸收、教育政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尊重、依靠、使用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团结、引导、吸纳、服务政策。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吸收、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团结、短暂排斥、吸收、教育的变化过程。大革命失败前采取的是团结、吸收的知识分子政策;大革命失败后,受“左”倾错误影响,党内出现了短暂的对知识分子盲目排斥现象;遵义会议之后,采取大量吸收与教育知识分子的政策。“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P3),如何认识和判断这一问题,关系到对各阶级阶层的阶级属性判断,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大革命失败,党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吸收的政策。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所倡导和推动。应当注意到,党的一大13名代表及其所代表的58位党员,都是知识分子。二是当时党内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正如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时指出,“小资产阶级。如……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1](P5)。毛泽东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是参加革命的重要力量,应加以团结。三是当时党内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普遍认为知识分子和工农一样“无一不受外国资本和军阀的双重压迫”[2](P254),具有革命倾向,是民主革命阵营的重要力量。鉴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与作用的正确判断和分析,党的四大作出了扩大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即党“第一便要扩大自己的党——吸收无产阶级及先进的智识阶级中最革命的分子”[3](P522),在党的团结、吸收知识分子政策支持下,知识分子党员人数迅速发展,到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全国的党员数量比建党之初翻了一千倍,知识分子的比例达到近五分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时期,党对知识分子采取排斥和关门主义政策。一是认为大革命的失败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造成的,认为党内工人阶级的党员偏少,而知识分子偏多,八七会议提出要与机会主义断绝关系,且把知识分子与机会主义划上等号,这就意味着当时把知识分子放在了党的对立面而予以排斥。二是受苏联知识分子政策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认为知识分子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样都是革命的对象。受此影响,当时党内也认为中国革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了中国革命最主要的矛盾,于是就判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不再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因此,党的六大提出了“党的指导机关工人化”[4](P614)的政策,以王明为代表的决策者机械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盲目排斥知识分子,大量的知识分子干部被撤换下来,造成了革命的巨大损失。遵义会议以后,这种“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党对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团结、吸收、教育的政策。随着抗日形势日益严峻,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毛泽东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提出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5](P618)。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纷纷响应号召,怀着高昂的抗日救国热情奔向延安,党对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也不加限制,一律欢迎。由于许多知识分子教育背景不同、成分复杂,有国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