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人类的“幸福路”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倡议秉持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成为国际上少数有温度、传播正能量、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倡议。这一倡议在驱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是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人类的“幸福路”。“一带一路”助益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在机制、学术、产品等多领域共同发力。在机制建设上,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组建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其功能之一是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在学术支撑上,“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高频。在产品供给上,古丝绸之路卖出的是“老三样”,即丝绸、茶叶、瓷器;今天,“一带一路”新鲜供给的是两类“新三样”:第一类是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第二类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过去十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多。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537.1亿美元,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2.3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2.8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6万家,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8.5万亿美元。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大陆(含香港)只有73家公司上榜,次于美国的132家;2022年,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36家,超过美国的124家。对中国企业而言,通过“一带一路”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做到走进去、走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走出去是“硬联通”相对容易,走进去、走上去分别对应“软联通”“心联通”,难度很大。但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在“软联通”方面,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在海外落地。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占据7家,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2022年12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正式交付首家海外客户印尼翎亚航空,这是中国喷气式客机首次进入海外市场,对于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还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高达73.4亿欧元,是匈牙利迄今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在“心联通”方面,自2016年泰国鲁班工坊启运以来,天津已在亚、非、欧三大洲的20国建成21个鲁班工坊,在海外建立起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从技术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世界共享中国职教经验。自2013年以来,甘肃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已在12个国家建立了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数字丝绸之路成为亮点,我国电商平台“出海”加速。有的跨境电商平台实现海外买家过亿,遍及220多个国家。有的快时尚零售商已成为美国青少年第二喜爱的电商。诸多国家纷纷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这一倡议不仅体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能力,也体现了强大的带动共同发展的能力。“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而“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这一总目标的重要实践。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结伴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