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精、准、稳”加强村改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实现村改社区队伍精准分流/优化村改社区队伍结构2018年,台州市又稳又好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全市村改新建社区共有60家,以往“村改社区”型社区由原始的农村社区转型而来,干部队伍往往由原先的村“两委”组成,在工作中仍按照行政村管理思维和模式,在年龄结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等方面与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社区治理新形势不相适应,为此,台州市早谋划、早统筹,从“精、准、稳”3个方面着力优化村改社区工作队伍结构。一、着眼“精”,“分类建档”摸清底数一是精确划定标准。台州市以开展村级组织建设“固本强基”专项行动、新村融合发展大推进行动为契机,在《关于开展村级组织建设“固本强基”专项行动全面做好村级换届准备工作的实施意见》(台市委办发〔2020〕3号)中明确提出“对村改社区后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开展专项清理工作,对不符合专职社区工作者规范管理相关规定配备的人员予以清理”,并明确清理“红线”,要求对街道下派的公务员(参公)或事业单位人员、劳务派遣、临时聘用及其他方式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予以全部清理。二是精准掌握底数。我市下发《村改社区工作人员清理情况一览表》,分原村“两委”成员、街道下派公务员(参公)或事业单位人员、街道下派临时工作人员、劳务派遣合同工、临时聘用人员、其他情形6大类别,以社区为单位“一人一表”建档立卡,对村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梳理,摸清现有人员性质,根据人员性质不同分类建档,共摸排涉及人员清理社区数53个,各类待清理人员400多名。三是精细测评能力。为真正把有资格条件、有治理能力、有服务意愿的人才遴选入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台州市引入优胜劣汰、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形式,在对现有村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摸排的同时,同步建立健全村改社区人员岗位综合测评表制度,从基本情况、工作表现、综合评价、奖惩情况4个方面,以德勤能绩廉、防疫表现、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测评指标,对相关人员的职业能力、服务绩效等进行量化考察,为下一步人员分流提供依据。二、聚焦“准”,“分类分流”准确转化一是到龄退岗一批。台州市将“到龄退岗”作为硬杠杠,严格执行“男年满60周岁及以上(1959年12月31日前出生)、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1964年12月31日前出生),一律退出社区工作岗位”的标准,着力加快村改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的步伐。对于部分达到退(离)休年龄又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妥善分流至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区社会组织等中,在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社区活动、化解社区矛盾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如玉环市采取到龄退岗方式清退95人,占总待分流人数的27.4%。二是在岗转聘一批。对于村改社区在岗工作人员中符合“45周岁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条件的,采取个人申请、乡镇(街道)初审、部门审查、政审考察、公示名单等严谨程序,对确符合条件的,与乡镇(街道)签订劳动合同聘为专职社区工作者。如玉环市采取在岗转聘方式清退122人,占总待分流人数的35.3%。三是双向选择一批。对于到龄退岗、在岗转聘后剩余的其他在岗人员和经选举产生的非在岗人员,台州市指导各地组织专项考试,结合考试成绩考录为专职社区工作者。如路桥区结合人员岗位综合测评成绩,对测评达标人员,会同组织、人力社保部门组织考试面试,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确定专职社区工作者录用人员。截至今年7月,台州全市共清理了419名不符合条件的村改社区工作人员,其中原村“两委”成员393名,街道下派编制内工作人员13名,临时聘用人员13名,三、立足“稳”,培养充实后备力量一是扎实组织考录工作。对在完成人员清理后仍未达到6名以上专职社区工作者标准的社区,台州市各地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的方式,用新的血液填充、激活村改社区工作队伍。如玉环市在完成人员分流后先后组织两批次的专职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第一批考录52名,第二批考录41名,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力量。二是提质增能专业队伍。在不断分流、引进人才的同时,台州市着力开展村改社区工作队伍“提质增能”培训工程,通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