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意蕴和时代价值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实践,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和重要命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先进的民主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实践的时代化表达和一个重大创新命题,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参与的鲜明特质,实现了人民民主理论的新飞跃。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相统一,拓展了人民民主新样态,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更加先进的民主理念。如何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用“八个能否”作出深刻回答: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八个能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廓清关于民主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评价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他提出“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现代西方民主理论越来越将民主等同于选举,实际上出现了“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等现象。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选举民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有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效避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民主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一重要论述精辟点出了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人大”是选举民主的重要载体,“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两者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削弱和缩小这些优势和特点提出了“六个切实防止”: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这些务实创新且先进管用的民主理念,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中国式民主独特优势指明了正确方向。完整的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关于国家性质的一种界定,也是关于国家制度的一种政治选择。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通过相应的国家制度建设来获得支撑的,通过积极建构并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力量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