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维度[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新时代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进入新阶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现实需要。其理论逻辑是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总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来源与科学指南;历史逻辑是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阐明中国高势位社会价值观念的融通创新;实践逻辑是统筹国际国内新格局阐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扩展。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相互关联并互为支撑,是对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现实命题的有力回应。[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维度;协同创新;有机整体✓主要内容一、理论逻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总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南(一)以共产主义理想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三)以代表人民的利益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推动融通创新(一)人民主体价值筑牢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基础(二)实践价值标准锻造价值理念的强劲引擎(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拉紧价值需求的共同纽带(四)科学发展观拓展价值目标的实践体认三、实践逻辑:在统筹国际国内格局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创新(一)在开放共享中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在价值共识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三)在制度共建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党的十九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七项要素内在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本质向度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进方向。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作为从价值取向转化为情感认同,从行为准则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复杂系统工程,回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理论逻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总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承续发展与守正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步的现实承载与表征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和实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一)以共产主义理想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价值形成于价值客体属性对价值主体正当需要所具有的特定正效应的意义关系之中,本质上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求的满足、价值主体关于价值客体要素的塑造与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勾勒在“源头活水”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淬炼实践之基、制度之本、理论之脉。共产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描述,包含了共产主义科学思想理论、由科学理论所指导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开创性地表明自己对共产主义的最初看法和态度,把维护最贫困潦倒的居民阶层的真正需求和真实利益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1]291-296,反映出其将人民利益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追求与初心。1844年,马克思首次从哲学维度与经济学维度对共产主义开启理论检验。[2]109-248通过异化劳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和资本”的对抗性质,这种对立的极限必然导致私有财产的灭亡,即通过工人解放的政治形势使全人类、全社会从私有财产得到解放。进而从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中揭示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真正解决”[3]297。由此,马克思坚持用劳动来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认为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一个需要通过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的实践问题的持续探索和回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实践之根基。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合法性问题,在肯定其创造的惊人生产力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