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特色,是指反映的具体国情与民族特征。文化凸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烙印于每一个国民的血脉基因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进行理论剖析和科学阐释,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伟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于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其发展道路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掠夺与暴力,并指出这一文明内部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批判中蕴含着对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展望,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以及未来设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原理支撑和方向引领。从理论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突破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形成的局限利益关系与“原子式个人”的社会发展形式,诞生于“集体的力量”,强调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凸显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性质、价值指向、建构逻辑等方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立场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最大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文化软实力。♘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共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和为贵”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和谐,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动态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换而呈现出新的具体内涵,产生新的文化需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内容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它是代表并反映先进阶级利益的文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它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题主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上的时代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这种文化支撑力量具体表现为:一是价值认同。文化支撑源于国民对文化理念的自信,而自信的精髓在于价值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凝练表达与集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合价值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培育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