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总体要求,本人近期就我县城镇绿化、三北工程、公益林管护等重点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与总体成效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初步形成了扩绿、兴绿、护绿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格局。截至2024年底,我县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6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全民参与,在筑牢地区生态根基、建设美丽XX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本次调研旨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明确方向,为下一阶段更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二、聚焦“扩绿”,优化城镇人居环境城镇绿化是生态建设的“窗口”,是衡量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行动,着力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颜值”和内涵。(一)提升城市绿地总量与质量科学规划是“扩绿”的前提。我县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定了《XX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明确了“一核、两带、多点”的城市绿化空间布局。我们确立了到2025年底的奋斗目标:县城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6%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宜居目标。为保障目标实现,县财政持续加大投入。2025年,全县计划安排城镇绿化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1500万元用于新增绿地项目建设,500万元用于老旧绿地改造提升,1500万元用于全县绿化苗木的补植补栽与日常管护,确保每一片绿地都有人管、有人护,常绿常新。(二)实施重点绿化工程,打造精品亮点在扩大绿量、提升总量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精细化、品质化,通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的重点工程,让绿色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惠及千家万户。1.校园景观提升工程。坚持“环境育人、文化润心”的理念,我们将校园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节点。2025年,县委、县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XX县第一中学进行了全面的景观提升改造。该项目总改造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达9700平方米。在建设中,我们坚持本土化和多样化原则,栽植了白蜡、暴马丁香、元宝枫等适应性强的乡土乔木176株,紫叶风箱果球、榆叶梅球等观赏性灌木217株,并铺设了超过16000平方米的生态地被。同时,为拓展服务功能,增设了文化长廊、景观题字石、休闲座椅等设施,将校园打造成集美化、教化、文化于一体的绿色育人空间,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老旧小区增绿补绿行动。针对老旧小区绿化缺失、品质不高的普遍问题,我县于2025年全面启动了“老旧小区增绿补绿行动”。我们对主城区具备改造条件的62个弃管小区,采取“一区一策”的办法,见缝插绿、补植增绿。在XX小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将原先杂乱的空地改造成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新增绿化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在改造中,我们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立体绿化模式,选用白蜡、榆叶梅、云杉等抗逆性强、维护成本低的树种,打造高低错落、四季有景的社区生态景观。截至目前,62个小区的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栽植乔灌木1268株,改造绿化面积约4.5万平方米,让昔日的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3.“口袋公园”与微绿地建设。为拓展城市绿色开放共享空间,我县聚焦民生期盼,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我们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绿洲”。位于XX路与XX街交汇处的XX口袋公园,前身是一片建筑垃圾堆放点,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设施齐全,成为周边近万名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今年,我们还计划在城区内再新建和改造10个此类“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将城市的“灰色角落”变为充满生机的“绿色客厅”,于“方寸之间”彰显民生大格局。三、聚焦“兴绿”,筑牢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