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逻辑[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农村处在基层第一线,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覆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是基层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传导压力递减、矛盾的错综复杂及法律规章的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是它的一般问题;农村同时也是乡土社会,其亲亲疏疏的熟人社会、重经验轻理论的惯性思维、教化性长老权力等特点是它的特殊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采用系统性思维,综合考虑农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对文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二是要加强制度执行和建设,防止农村干部亲亲疏疏的权力滥用;三是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良好的支撑。[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基层处在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前沿和一线,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2019年农业生产总值却只占GDP的7.1%。农村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实力的一面镜子,为切实促进农村发展,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力量,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基层党建质量稳步提升,但还有部分农村党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有的还存在软弱涣散等问题。只有切实抓牢农村的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才能实现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盛的盛世宏图。一、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面临的一般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面临的一般问题指的是农村作为基层在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它体现了基层属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环境下,农村面临着传导压力递减的问题;基层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基层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有效治理手段缺乏,治理难度加大。这些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面临的一般问题。(一)全面从严治党传导压力递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上率下,从严治党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对腐败问题的持续化、常态化、深入化的高压惩处态势,对严正党风政风、净化政治生态取得了显著效果,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一些基层单位尤其是农村,腐败治理的传导压力递减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腐败高压态势在党政组织的层级体系由上到下的逐级传导中压力逐级递减,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但一些地方和基层沿袭以往的惯性思维,存在观望思想,以为严管只是一阵风,刮一阵就过去了,没有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中央反腐行动,因此在行动上大打折扣。2016年2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集中通报125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其中涉及村干部的案件有75起,占比60%。二是基于规避连带责任追究的“共谋现象”,即地方政府为防止责任追究而引发连带效应,出于对不利后果的规避心态。[2]“2015年1月到5月,广州市纪检监察系统立案查处的54起农村违紀违法案件中,窝案、串案23起,占比426%,同比上升约15%。”[3]在目前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形下,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在贪腐之后全身而退,因此各类“小圈子”形成共谋,表现为腐败“窝案”和“塌方式腐败”。农村低保、危房改造、扶贫项目等领域的腐败案件,窝案尤其严重。农村是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村民自治未能完全落到实处,村民对村委会未能形成有效监督,党委和纪检部门两个主体责任压得不实、落实不力,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面临着压力传导递减的问题。(二)农村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及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性随着中国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转型、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