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八届“卓越奖学金”、第二届“树人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韩启德(2022年5月18日)尊敬的阅春书记,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受疫情影响,不能到现场参加颁奖仪式,不能按原先计划的与老师和同学们座谈,我感到非常遗憾。但这也将成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载入史册。“树人奖”今年是第二次颁发了,而“卓越奖学金”今年已经是第18届了。一个奖学金坚持18年没有松懈,反而越办越好,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充分说明“卓越”理念已经获得了绍兴文理学院广大师生的认同,已经融入了学校文化。袁明老师和我感到特别欣慰。我们首先要热烈祝贺今年获奖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看到,今年获得“树人奖”的三位老师都完全符合设立这个奖项时我提出的获奖条件——“品德端正,读书好学,言行一致,热爱学生”。今年获得“卓越奖学金”的同学,各有突出的卓越表现,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仅品行端正,而且在学业上都有标志性成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我们赞成这样的评价导向。在这个激动的时刻,袁明老师和我有一些特别的感想要与大家分享,也有几点特别的希望:01高瞻远瞩,走出局限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有局限性。以我自己为例,好像一辈子总在感叹自己的局限。我在学生时代,以为“世界上三分之二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包括美国与欧洲人。后来改革开放,走出国门,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医学院毕业后,我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当时送病人到临近的西安市阎良区医院,就以为那就是最先进的医疗条件了。后来,有机会到渭南地区的中医学校参加一次“西学中”培训,见到班上有唯一来自西安医学院的青年助教,我羡慕不已,梦想自己也有机会当大学老师。研究生毕业后终于当上了国内最高医学学府的教师,但后来去美国学习,才知道我们国家医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那么大的差距。再后来,当选了中科院院士和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却越来越叹息自己受限于知识结构而跟不上生物医学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担任全国人大、政协、中国科协等领导职务后,视野越来越开阔,总觉得自己还有太多不了解的事物。我深深体会到,人就是在不断走出局限中成长起来的,把自己置于多大的格局中,就能做出多大的事。大家生活在绍兴,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学习,不可否认,相比于生活在北京、在北京大学工作学习,视野是有差别的。前不久,北京大学选出了一年一度的最高奖——“学生五•四奖章”的10名学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果要远远高出我们“卓越奖学金”的获得者。这就要求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要更加尽力拓展视野,更加注意克服局限,要往高处看,往远处看,向远处走。同时,我认为只要志存高远,我们一样能展翅飞翔。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第6届“卓越奖学金”获得者陈民镇同学。2010年从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毕业后,先后在烟台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完成硕士、博士学业,然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当访问学者,现在就职于北京语言大学。他在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后的十年中写出7本专著,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最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这样的学术成就,在北大青年教师中都是难得的。得益于广泛的知识积累,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写就并出版了《与蝠同行—蝙蝠自然与人》一书,结合生物学与医学知识,深入阐述了背后的文化内涵。我还想举一个例子,我们绍兴文理学院的校友滕皋军,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做出了原始创新的成果,去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像他们那样在各自领域突破原有局限,做出不一般成绩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当前我们正面临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正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正面临带来人类自身根本变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在历史上的不同时代,绍兴都走出过很多载入史册的仁人志士。我们大家心要大,志向要远,身在绍兴,心向世界和未来。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们的精力过多集中在课程学习上,课外读书非常不够。其实,课程学习只是交给大家一把钥匙,更多的知识还是要靠大家自己读书学习。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要途径,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大家还需要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