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的思考康养事关国计民生,事关老百姓身体素质提升,事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盼。商洛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汇区,自古以来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清泉飞流,是“中央水塔”秦岭的中部核心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肩负着为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重任重责,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赋予了商洛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商洛立地和资源禀赋优势,提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的工作思路,之一思路符合实际、意义深远。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为突破、以产业为支撑,专班推进协同发力,推动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工作还存在着需要关注解决的偏差和短板。从政府扶持来看,一是政策合力还没有形成。国内四川攀枝花市探索建立了康养产业标准体系,区分了候鸟型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服务标准,对康养民居旅馆实施等级管理,省内汉中市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安康市制定出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康养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发展。相比而言,我市目前出台的政策不系统不全面不协调,没有建立政策服务体系,准入标准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还不明确,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比如:医养结合机构属于多龙治水,目前新设立医养结合机构仍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医疗机构设立标准建设,医院办养老机构需要另行办理执照,造成一个单位拥有两个执照、两个管理标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的问题。二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中省市相继出台了康养产业的有关政策,但各部门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未将政策措施具体化,有的文件条款不明确,措辞比较模糊,有的部门在执行政策时把“可减免”理解成“不可减免”,把“可”理解为不是必须要办的事项,对自己有利的就用,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用,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三是政策执行弹性过大。我市目前规划的康养产业“医、养、游、体、药、食”六大领域涉及内容宽泛,在执行中弹性较大,各成员单位在推进中没有聚焦康养主线,结合自身职能参与康养之都建设上主动性不强,融合发展意识较弱,部分县区没有找准突破口推进重点不明晰,效果不理想。从社会共识来看,一是比较优势研究不深。商洛年平均气温12.9℃,最冷时的1月平均气温0.7℃,最热时的7月平均气温24.3℃,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常年在1900个/cm3以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为6906个/cm3,最大浓度达11902个/cm3,属“特别清新”级别,在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国内28个省会城市和同纬度城市。但目前对商洛气候、土壤、水质、磁场、海拔、纬度等康养相关指标的研究欠缺,没有将阳光、空气、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康养价值,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挖掘不够深入全面二是社会氛围不浓厚。民众关注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有限,对康养产业拉动地方发展的认识有误区,一些干部群众简单的把康养产业发展等同于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或者单纯是发展医疗康养,全市齐心协力推动的氛围还不浓。三是康养人才不充分。“康养+”产业发展需要各领域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医疗领域,康养医疗人才总量不足学科带头人寥寥无几,大医院高端专科人才难以引进,部分医院中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康养人才存在着“待遇低、引不进、留不住、做不好”等问题。从市场反馈来看,一是产品供给不足。目前许多企业纷纷跨界入局,没有规划,紧跟“流行”,全靠“抄袭”大部分康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存在一哄而上、同质化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全市近3000家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仅1家,难以支撑康养产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大多数康养机构,只是对养老人员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产业层次较低,服务内容简单,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