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建党初期“党性”和“人民性”在党媒工作中的体现及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的刊物《新华报人》第九期中,并在1947年该报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中得以论证:“《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是《新华日报》的最高党性。”党媒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和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为党和国家各个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的无产阶级报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专门创办的理论刊物,信仰共产主义与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其主要受众,1920年11月在上海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二是面向普通大众宣传新思想的报刊,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是这类刊物的突出代表;三是面向普通劳工、用以宣传劳工运动的通俗性报刊,如1920年8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劳动界》。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夯实建党思想基础、确立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刊物,党媒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得以确立。本文将选择以上所提及的三类刊物的重要代表,即《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分析建党初期“党性”和“人民性”在党媒中的体现及统一。一、建党初期,党媒中的“党性”《新青年》杂志將国家的复兴与富强寄托在了中国“新青年”身上。从杂志创刊号上的目录如《敬告青年》、《共和国家与青年之知觉》、《青年论》来看,主编将变革的希望押在了“青年”身上。具有革新意识的青年人不仅成了先进意识的代表,也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群体,还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力量。《新青年》对人民的思想启蒙,尤其是对青年的引导与重塑,体现了这一时期共产党与人民的共同诉求,那便是:启蒙与革命。而《新青年》杂志面向社会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杂志中既有革命家们的激情预言,也有学者们平和的文学探讨,更是不乏普通老百姓的所想所感,各界的声音均反映到了杂志中,这为当时问题丛生的社会提供了一处能够畅所欲言的宝地,进一步掀起了“文学革命”。这一场“文学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浓的功♘利性。“文学革命”这一事件在当时备受国人关注,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人们可以自由谈论文学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批判社会恶习,在当时引起了“全民狂欢”。正是这样的环境为《新青年》积攒了超高的人气,助力其日后的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培养了一批特殊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支柱力量。在《新青年》的思想宣传与启蒙中,一大批进步青年如毛泽东、周恩来深受启发,投身革命事业。史学家丁守和指出:“《新青年》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唤醒了广大知识青年,使他们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它培养了整整一代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依托着《新青年》杂志的壮大,由此可见,党报党刊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播的作用,还指明了党的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向我们表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便是中国共产党。另外,与《新青年》扮演着同样角色的还有党内刊物《共产党》。1920年11月7日当天,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党史上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该刊物是半公开性理论刊物,其发表过程都是秘密的。月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具体案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在工人与群众中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兴起提供了理论与思想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新青年》与《共产党》都通过对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党与人民,宣传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助力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与发展。二、建党初期,党媒报刊中“人民性”的体现人民性是新闻事业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利益的一种特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在融媒体时代,我国也对新闻舆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