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主旋律剧集助力全民“四史”学习探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在历史长河中党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感受在发展道路上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学习在漫漫旅程中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成果,传承在艰苦奋斗中党所铸就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推动全民“四史”学习要建立在生动讲述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让历史从书中走出来,不照本宣科,而是大众化、通俗化,使历史能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因此如何创新“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提升党史文化的人文光芒和情感温度,拓宽其受众的覆盖范围,加深对受众的影响深度,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泛媒体时代,影视表达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自然而然成为“四史”教育传播载体中不容忽视一部分。近年来,创作主体借助影视剧目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行为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创作出一系列集艺术性、教育性、商业性于一体的主旋律作品。本文主要讨论剧集,即连续剧、单元剧作品如何助力全民“四史”学习,在广电总局建党百年重点电视剧项目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和时代群像单元剧《理想照耀中国》相继脱颖而出,在全社会掀起致敬先辈,学习党史的浪潮。无论是网络热搜词条的频频上榜,还是豆瓣评分的居高不下,都从广大观众的角度佐证了献礼劇集的火爆“出圈”,对此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为推动全民“四史”学习带来积极的启示。1借助主旋律剧集进行“四史”教育的优势和阻力通过文艺领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是国家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方式之一,影视剧集作品作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阵地。首先,剧集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局限性,将单向灌输的方法转变为潜移默化的情感共鸣,有效削弱了刻板的传播方式造成的受众排斥抵触等不良心态。其次,剧集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传播覆盖面更广,电视与网络的多平台播放使其被各年龄段、各领域、各层次的观众所接触,尤其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可。以献礼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其豆瓣评分高达9.3分,微博热搜、网络弹幕等形式为青年人在追剧的同时交流观点提供了平台。最后,剧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饱满塑造来讲述故事,更易激发观众“边追剧边学史”的热情。一部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会依托大量史实,以一种艺术而不失严谨的态度刻画出有血有肉的角色,辅之以演技、服化、道具、光影、配乐,以求形神兼备地传达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社会风貌和人物个性,在精益求精中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读”史体验。剧集创作与传播为“四史”学习创造了新的途径,但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根据影视口碑效应,各类网络评分平台的主观性声音会影响潜在观众的观影欲望,尤其对于历史正剧而言,其内容本身的重复性会降低观众的期待程度,而复杂的附加因素,如演员、口碑、体量更会产生叠加效果,直接影响受众对剧集的观前评价从而决定否观看这部作品。再次,剧集相比较电影、综艺、短视频等其它影视形式,有冗长性的特点,这也对其本身的制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跃然于屏幕的革命者形象,如何动情又深刻的讲述历史故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又张弛有度,是激发观众学史热情的关键所在,也是克服冗长乏味的必要因素。最后,“四史”学习要把握主流本质,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问题,借以剧集传播虽然可以分阶段讲述历史故事,让观众从情感上回答这些问题,但和教育性更强的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剧集缺少系统连贯性,也很难从理论的角度回答“四史”问题,这也是影视教育无法回避的一项阻力。2优秀主旋律剧集对“四史”教育的影响优秀主旋律剧集作品能够激发观众的学史热情。近年来的主旋律剧集改正了早期革命题材作品“偏重大场景描绘,忽略剧情逻辑”的误区,在细节处下功夫,由人物性格产生的剧情冲突为故事高潮“名场面”搭建基石,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观众在看剧时有代入感和同理心。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