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破解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党课参考)[摘要]“三农”转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破解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有三大阶段和四大路径。从实现小康程度看促进“三农”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阶段性突破特征,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即: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末,建設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初起至党的十八大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起至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面对“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问题,探索形成了破解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的四大路径,即:以国家强大经济实力助力“三农”发展,以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三农”发展空间,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协调发展,以共享发展的组织化增强“三农”内生发展能力和促进共同畗裕。[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短板;历程;路径2015年11月23日,A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一盘棋,统筹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发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关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农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突破了单纯从某一个体或局部资源配置效率出发而难以破解“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路径锁定,破解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实现历史性突破,数量庞大的乡村人口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本文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基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在把“三农”转型发展纳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破解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更清晰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勇于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普遍存在的“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以及由此决定的乡村人口数量庞大条件下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难题的历史场景、历史逻辑和实现路径。一、促进“三农”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的小康建设,从一开始就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即基于中国在现代化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小康”一词,以表达经过努力奋斗可实现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目标,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追求的小康形态。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P237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写入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提出分步走发展战略。[2]P417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在经济建设总的目标中明确了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3]P145年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中国经济建设战略作出部署,正式明确三步走战略。[4]P478改革开放初期起至20世纪末,小康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建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只有通过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才能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实现小康的程度看,促进“三农”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呈现阶段性突破特征,大致经历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初起至党的十八大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起至2020年实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