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提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炼成钢的宝贵经验。历史和现实表明,党推进理论创新并非毫无方向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而是遵循一定内在逻辑规律,即以坚持“两个结合”为根本、以时代特征为考量、以历史为借鉴、以重要制度为依托、以科学方法论为支撑。科学分析和深入揭示这种独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强国必先强党,强党必先在理论上跳出“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的束缚,保持因时因地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做到理论强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这既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总体要求,又为新时代党接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经验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一、“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之道纵观中外政党发展史,任何政党要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合法性,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想旗帜和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前进和理论创新。强化思想引领、理论创造和精神感召以赢得民众认同是政党的基本生存之道。倘若理论一味滞后或迟钝,注定流失合法性资源。“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来武装全体组织成员的先进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除了其本身思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之外,还在于其发展性和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教义或变居不动的神令。与实践融合、与时代贴近,跨越时空、疆域与不同文化交融是其内在本质诉求。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任何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的实践都是在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虽然自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纲领和旗帜上,但是建党初期由于经验缺乏和理论自觉意识不够,也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将共产国际指令绝对化和神圣化的现象,结果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时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5],但这些观点并未得到当时党中央的集体认可。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才逐渐成为党内政治和思想共识。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对其进行了阐释。自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党内思想共识,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准则和根本路径。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成功扎根中国土壤并生根开花,创造性实现了从欧洲语境转变成中国版本和形式,成功引领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说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6]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