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结构与鲜明特点〔摘要〕特殊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鲜明特点。前者主要由逻辑起点——“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逻辑中介——经由“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为主轴的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推动“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进程、逻辑归宿——确保“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实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等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后者主要体现为:在“革命”逻辑下,将“虚化政治”推演为以党内斗争为内核的“实化政治”,即:在同错误的政治路线、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尝试,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主要方面还是有借鉴价值的。〔关键词〕毛泽东;政治建设;政治路线;党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3-0066-08所谓井冈山时期,是指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至1930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束这段革命斗争历程。所谓党的政治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强化领导地位,而在党内开展的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它既区别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建设,也不同于“空头政治”下的所谓政治建设。井冈山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但基于“革命——革命党——革命党领导”的逻辑理路,形成了以党内斗争为内核的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格局和鲜明特点,并在事实上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一、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结构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而要确保革命党不领错路,首要的条件是从政治上建设党,这既是井冈山时期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井冈山时期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的生成中,尽管党的政治建设概念在井冈山时期没有被明确提出,但基于“革命”的动因,并没有妨碍实践中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推进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生成。具体地说,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其逻辑起点是“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这个革命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必须解决敢不敢革命以及如何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及其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就是用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作出的有力回答。毛泽东之所以有此举动,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对“革命”含义的辩证理解;二是基于“革命”的语境,着眼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三是在革命斗争中,立足于党的领导理论,对从政治上建设党的高度重视。这就是说,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强调从政治上建设党,不是凭空臆断出来的,而是基于井冈山时期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一方面,在“红白势力角力公开的肉搏的情形之下”,敌人对付井冈山根据地“最厉害的办法就是政治经济封锁”,导致湘赣边界特委一段时间“对外面的政治情形既不了解,又得不到上级的指示,连报纸都难得到,实在有些摸壁撞钟,盲目瞎干的神气和危险”。〔1〕另一方面,在敌人四面包围的形势下,湘赣边界的党内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机会主义问题、地方主义问题、土客籍问题、党员反水问题等,而这些问题都关乎革命党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因此,要着力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坚决打破敌人的政治经济封锁,扩大红色区域,将红旗打到底,最关键的一招就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确保“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以建立领导的中枢”。〔2〕这就是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起点的基本意蕴。第二,其逻辑中介是经由“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为主轴的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推动“‘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进程。〔3〕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等在红军创建时期提出来的重要原理”〔4〕,这已成为学者的共识,只是在解读这个“重要原理”时,学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倾向于张蔚萍、张列军的观点,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着重从思想上、组织上建党的同时,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