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七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回答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命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旗定向、领航掌舵。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全面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历史性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基础。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性的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必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3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央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三农”问题的破解,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和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探索。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三农”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起促进“三农”发展新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动力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创新發展战略,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注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中国加快推进对“卡脖子”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加快,作物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迈入国际前列,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到脱贫攻坚、农民增产增收的农民领域,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农村领域;加快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针对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年化等“乡村病”问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以工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