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赶考”永远在路上昨天下午,*开展了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讲授了党课:《*》。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赶考”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比喻。“进京赶考”精神是什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跟随视线共同学习、思考。一、“进京赶考”的背景1949年3月23日,迎着初春的阳光,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行车途中,毛泽东很高兴,在车上不断同随行人员说笑:“今天又是三月份,为什么老在三月份咱们有行动呢。”历史记得,1947年3月,蒋介石的部队大举进攻延安,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1948年的3月,解放战争已经“过坳”,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1949年3月,解放战争胜利大局已定,新中国的曙光现于地平线上,共产党人不仅早已收复延安,而且即将进入北平。这是何等大的变化啊!然而,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忘乎所以,他们是带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进入北平的。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时候,毛泽东与周恩来有一段“赶考对”: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大考”。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重提西柏坡和赶考,他说,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他谆谆叮嘱,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每个时代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一个个时代之问犹如一份份考卷,检验着应考者的智慧与胆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始终保持一种“赶考”的精神状态。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决策和行为,都在接受人民和历史的严格“考试”,这种“考试”,存在于执政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从总的要求来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是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考验。从国际形势来看,要想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赢得有利地位,就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规律及趋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这种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也是一场新形势下的“赶考”。二、“进京赶考”的内涵“赶考精神”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赶考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延续,更是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入研究“赶考精神”的科学内涵,便于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博大精深,展现其崭新的时代特征。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和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背景下,“赶考精神”集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应对胜利挫折和执政考验,客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新中国的执政能力和建设信心。(一)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和“赶考精神”的追求目标,是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一致的。“赶考精神”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时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