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报告我的老家位位于离县城25公里的小山村。户口在村的人口有1000人左右,但平时并没有这么多人。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现在全民都基本实现小康了,但乡村振兴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乡村的医疗状况,村民的健康水平,是事关乡村能否顺利振兴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健康不健康,关键看老乡;振兴不振兴,关键看乡亲。今年春节,我借回老家过年之机,顺道了解了一下乡村医疗卫生的情况。从了解的情况看,村民看病有多种渠道,一般的感冒、腹污、头疼脑热的日常小毛病在村医务室由村医看;较重的病在镇卫生院治;再严重的就得上县、市、省的大医院治了。从整体上看,尽管现在村民有多种渠道看病,但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村民一般首选村医务室。村医治不了的,才逐级转往更高层次的医院,可以说,村医仍是村民卫生健康的守护神。他们不仅要为村民看病,还要承担一些公共卫生职责,为村民体检、为每个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疫情防控等工作。村民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不一定了解,但村医却对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是村民最鲜活的健康档案,也是农村唯一全天候、廉价、好使的医生。我们村里现有两名村医,甲医师70余岁的,当村医40余年;乙医师50余岁的,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甲医师因看见大了,搬回家行医,乙医师驻村行医,分片负责公共卫生。各自的服务对象是6个村小组约6、7百人。通过与村医聊天,现场查看医务室,翻阅有关资料档案等,我觉得村医现状不容乐观,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医疗水平不高。一是专业水平低。赤脚医生文化水平都较低,或中小学文化,或通过学徒从医。最高学历也有卫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决定了医疗水平,一般也只能看个感冒腹污、头疼脑热、包扎伤口等日常小毛病。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束手无策。二是医务人员少。村医自己就是医务室的全部,既是全科医生、又是护士兼勤杂人员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活缠身。三是培训机会少培训没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二)医疗设备简陋。村医在自家腾出一两间房,添置一些简单的药柜、桌椅,在外挂一“XX村医务室”匾牌,这就算是医务室了。近年来,卫生系统为村医务室拨付了一定的资金用于改造,要求门诊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分设,也下拨了电脑等设备。但总体来看,设备依然简陋,仅有一些温度计、血压表、听筒、药柜等,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当然,太先进的也不一定会用。缺医少药也成为常态,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大量村民出现症状,但由于医务室药品储备不足,无法为村民提供必须的药品,延误了病情,有的老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三)报账手续复杂。原来村民看病、交钱给村医就行了。农村实行医保后,村民看病有一定的费用可以报销上级卫生部门根据村医的看病量拨付一下定的费用给村医为加强监管,卫生部门对村医也提出了要求,村医每看完一个病,要通过电脑开具电子处方。由于上级下发的电脑配置低,经过数年后基本报废。加上村医本身年纪大,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经常是看病拿药3分钟,开个电子病例却要要30分钟还不止。(四)非医务性杂事太多。看病之外,村医还要为村民体检、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与村民签约家庭医生等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更不用说,这些农民身份的非专职医生,还有一大堆的农活要做。可以说,村医用于医疗上的时间精力能占30%就不错了。(五)村医地位不高。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年到老年,一辈子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生,村医作为村民健康的保护人,一般在村里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从全国的卫生系统来看,村医的地位并不高。一是身份不明。村医从户口上来说,就是农村户口,是农民;但从工作性质来说,既作为个体医生从事医疗工作,是个体户又承担国家基层公共卫生职责,带有公家性质,可以说是有公有私,公私不分。工作上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以公为主,为村民看病为辅;收入上主要靠非医疗性工作获得,以私为主,财政补贴为辅。(六)村医收入保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