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论劳模精神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内涵提要: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独特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源自丰的历史文♘化传承,批判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萌发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内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蕴与时代内涵。通过弘扬劳模精神,既能在劳动这一人的本质实践向度内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又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模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标杆与行为楷模。“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对劳动模范高尚行为的提炼与概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与道德水平。劳模精神是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与民族性的,根植于中国文化里、成长于中国社会实践之中,真实反映中国劳动者意愿、体现社会进步需求的精神品格,是中国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劳模精神具有重的历史特色、深刻的理论意涵、强大的实践力量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劳模精神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此相应,我国的劳模精神也有着丰的历史文化传承。♘(一)劳模精神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文化自信的母体,也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得以在今日之中国大力弘扬的文化积淀。回望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星河,早在春秋时期,中国老百姓就认识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无论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授民以稼穑,以农耕文明稳固国家的根本,还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劳动人民在生产中创造的劳动工具与技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勤劳刻苦的劳动精神与勤奋质朴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的劳动创造与劳动精神始终贯穿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实践的方方面面与各个环节。一是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为劳模精神中主人翁思想形成提供了传统文化滋养。在早期中国人的劳动实践中,饱含着为苍生、为百姓、为大多数人谋求幸福的伟大劳动实践精神。无论是女娲补天,还是大禹治水,均是对早期中国社会劳动人民勇挑重担、主动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实践的生动描述与总结。二是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劳动精神为劳模精神注入了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始终秉持积极主动改造世界的态度,传递出中国人民对劳动改变生活,创造尘世间最美好生活的肯定。不管是“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精卫,还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誓要铲平二山的愚公,抑或是神农遍尝百草,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勇于劳动的无畏精神,肯定了通过踏实、艰苦并且持续不断、持之以恒的劳动,一定能够获取新知、创造新生活、造福人类社会的决心。三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态度培育了劳模精神中的勤俭节约精神。古代中国主体上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既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形式,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一个国家的人民勤劳不勤劳,对劳动成果爱惜不爱惜,直接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前途。正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不绝的劳动实践中,中国人培养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传统;在朝代兴替中,古人总结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知灼见。(二)劳模精神萌发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劳动模范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土地革命时期,首先出现在中央苏区的公营企业开展的革命劳动竞赛中,继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发挥着卓越的生产带头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涌现出“支前劳模”和解放城市中的“工业劳模”。由此可见,中国劳模萌发的历史过程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是革命文化中群众劳动观念催化了劳模精神的萌发。唯物史观认为,人...